国产精品三级AV三级AV三级_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青青草激情在线久久久免费播放_人妻无码视频免费看

江西省部分輸血人員丙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

江西省部分輸血人員丙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

一、江西省部分輸血員庚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論文文獻綜述)

李天一[1](2019)在《云南紅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1985年傳入我國,近10年來,我國艾滋病的流行模式由血液和靜脈吸毒傳播為主轉變?yōu)橐孕詡鞑橹?經性傳播的比例從2006年的33.1%增加到2017年的94.6%,其中異性性傳播的比例為69.2%。在我國,估計有400-1000萬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1860歲成年男性約69%有嫖娼史,FSWs具有特殊的脆弱性,容易被邊緣化,具有特別高的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的負擔,是HIV和其他性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的橋梁人群,FSWs及嫖客人群是應該受到特別重視的我國HIV流行的關鍵人群。HCV(Hepatitis C virus)主要經血液及經皮暴露傳播,與HIV具有共同的傳播途徑和危險人群,共同感染十分普遍。HIV感染可增加HCV感染的風險,降低HCV的體內清除率,加快HCV感染的疾病進程,HCV感染也可加快HIV的疾病進展,HCV相關肝病也是HIV感染者主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HPgV-2(Human pegivirus 2)是2015年由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報道的一種新的主要經血傳播的人類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的一個新屬(Pegivirus),目前,僅有幾項研究證實其主要感染HCV陽性的人,對這個病毒與HIV和HCV感染的關系、致病性等目前尚無定論。云南省是我國艾滋病流行的起源地,紅河州是云南省艾滋病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qū)。為了摸清紅河州艾滋病流行的特點和規(guī)律,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汪寧教授課題組在云南紅河州的開遠、蒙自和河口針對暗娼和嫖客人群進行了艾滋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通過系列橫斷面研究和前瞻性隊列研究,獲得了FSW及嫖客人群的HIV新發(fā)感染率及其變化趨勢、新發(fā)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HIV陽性FSW二代傳播的風險等一批重要的研究結果。本課題在此基礎上,以歷次調查確認的771名HIV陽性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采集并保存的血漿標本和調查信息,進行HIV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與HIV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目的是闡明當地高危人群中HIV及其共感染的HCV和HPgV-2的基因變異特征,從分子水平進一步揭示流行規(guī)律,明確病毒傳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HIV及其他兩種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據。第一部分云南省紅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背景:HIV具有高度的變異性,HIV-1的M群廣泛流行,可進一步分成A-D、F-H、J和K共9個亞型及88個流行重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及無數的獨特重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s,URF)。云南省是我國主要流行HIV-1毒株的傳入地和重組毒株的起源地,流行毒株的分布有顯著的地理、民族和傳播途徑的差異,對紅河州以暗娼和嫖客為主的高危人群缺乏HIV-1基因亞型分布及長期變化的研究。方法:挑選HIV抗體確認陽性標本并整理背景信息,提取純化血漿病毒RNA(Ribonucleic Acid),一步法逆轉錄巢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擴增HIV-1pol區(qū)約3100bp的片段并測序,進行下列研究:(1)病毒基因亞型:采用構建NJ(Neighbor-Joining)進化樹和使用在線工具COMET和REGA的方法分型,兩種工具分型結果一致且置信值為100%的為確定的分型結果,結合流行病學信息,分析基因亞型與人群特征的關系及隨時間的變化。(2)病毒基因重組:用jpHMM軟件進行病毒基因重組分析,將不同插入片段分別與標準參考株構建NJ進化樹,判斷重組片段的來源,分析不同高危人群的重組模式特征。(3)傳播簇分析:對不同亞型的序列分組,剪切為相同長度,刪除已知的耐藥位點,構建ML(Maximum-likelihood)進化樹,判斷傳播簇的標準是bootstrap大于990,基因距離小于0.015。分析成簇人員的特征以及成簇相關的因素。將HIV感染者的首次標本及其病毒基因序列分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年2014年3組,分別構建ML樹并進行成簇分析,觀察傳播簇數目和規(guī)模隨時間的變化。(4)耐藥分析:將拼接編輯的pol區(qū)序列提交美國斯坦福大學的HIV耐藥數據庫(http://hivdb.stanford.edu),通過序列比對確定耐藥突變的位置、種類、耐藥程度及藥物敏感性的解釋。(5)紅河毒株與云南省流行毒株的關系:收集318例20082010年采樣的云南各地HIV感染者的pol區(qū)基因序列,與本研究獲得的序列一并構建進化樹,對成簇的流行毒株構建MCC(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進化樹,分析紅河州HIV-1毒株與云南省流行毒株的關系。結果:獲得386例研究對象的HIV-1 pol區(qū)基因序列,除20082009年采樣的標本擴增測序失敗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時間采樣的標本外,擴增測序成功與失敗的人員在人口學特征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獲得的主要結果:(1)HIV-1基因亞型及其人群分布和時間變化:當地流行的HIV-1毒株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CRF08BC(62.95%)、CRF07BC(10.88%)、新型重組毒株URF(10.88%)、CRF01AE(8.03%)、C(6.99%)和B(0.26%)。各亞型HIV-1在各類人群的分布有顯著差異,吸毒人群中CRF08BC的比例顯著高于嫖客和暗娼人群;CRF01AE毒株幾乎僅出現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HIV-1基因亞型的分布隨時間呈現明顯變化,CRF08BC的比例下降,在性傳播人群中最為顯著;暗娼人群中CRF07BC和CRF01AE的比例顯著提高;嫖客人群中URF毒株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人群,是新型HIV-1毒株主要來源。(2)不同人群中新型重組毒株(URF)的基因重組模式有顯著差異,B/C重組主要出現IDU(Intravenous Drug Users)人群,CRF01AE參與的重組主要出現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人群,B/C重組的C亞型病毒骨架主要來源于CRF08BC或CRF07BC。(3)參與分析的386條序列形成32個傳播簇,成簇率20.98%,簇的大小為28,含2條序列的簇占絕對優(yōu)勢(71.88%),大部分簇內人員發(fā)生過商業(yè)性行為。年齡大(50歲以上)、單身、感染CRF07BC毒株等因素與成簇相關。雖然各亞型的成簇數均隨時間而增加,但是簇內人員數和成簇率均未見增加,未見傳播簇的擴張。(4)CRF07BC、C和CRF01AE均形成紅河當地的流行簇,呈現奠基效應。結論:(1)CRF08BC是當地優(yōu)勢毒株,CRF01AE在不吸毒的嫖客和暗娼中的比例顯著高于吸毒人群,當地正在發(fā)生優(yōu)勢毒株由CRF08BC向CRF07BC和CRF01AE的轉變,與性傳播超越靜脈吸毒成為當地主要傳播途徑的轉變是一致的。(2)IDU人群病毒的主要重組模式是B/C,多數源于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組。CRF01AE參與的重組主要出現在不吸毒的暗娼和嫖客,主要源于CRF01AE與CRF08BC或CRF07BC的二代重組。不吸毒的嫖客人群是新型重組毒株的孵化器,應密切監(jiān)測。(3)HIV-1傳播簇以含2條序列的小簇為主,形成傳播簇的多為有IDU行為的人,推測IDU嫖客與IDU暗娼在從事性交易的同時,可能也常共用注射器吸毒。未見傳播簇隨時間的擴張,推測靜脈吸毒的暗娼和嫖客多數以長期穩(wěn)定的“對子”形式活動,很少有新成員加入。(4)主要流行毒株形成當地的流行簇,與云南其他地區(qū)交集不多,是艾滋病預防控制的有利條件。第二部分云南省紅河州高危人群與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背景:HCV的復制和突變速率均大于HIV-1,在RNA病毒中居首。目前將HCV分為7個基因型和83個亞型,1型和3型流行范圍最廣,4型和5型是低收入國家最常見的亞型。我國是HCV感染大國,已檢出HCV 6個基因型的24個亞型。云南省是HCV的高流行地區(qū),吸毒人群中HCV基因亞型復雜,各亞型毒株的分布有顯著的地區(qū)差異。對紅河州及以暗娼和嫖客為主且感染了HIV的人群,尚缺乏HCV基因亞型分布及其長期變化的研究。方法:挑選HIV抗體確認陽性標本并整理背景信息,進行下列研究:(1)用ELISA法檢測HCV抗體,分析各類人群中HCV抗體陽性率的差異。(2)提取純化血漿病毒RNA。(3)一步法逆轉錄巢式PCR擴增HCV CE2(1300bp)和NS5B(1000bp)區(qū)基因片段并測序。(4)分析HCV基因亞型:將CE2和NS5B區(qū)的序列質量控制后提交到COMET HCV比對網站,得出分型結果。再下載53條各基因型的參考序列,分別導入CE2和NS5B的fas文件,用MEGA 6構建NJ樹,匯總兩種方法的結果確定基因亞型。(5)HCV成簇分析:將序列構建ML進化樹確定傳播簇,傳播簇的判斷標準為bootstrap值大于99%、基因距離小于0.05。將研究對象的首次標本及其HCV基因序列分為20082010年、20082012年、20082014年3組,分別進行成簇分析,觀察傳播簇數目和規(guī)模隨時間的變化,對主要流行毒株進行流行動力學分析。(6)HIV與HCV的共傳播:對同時獲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對象進行兩種病毒傳播簇的比較。結果:(1)檢出HCV抗體陽性500例,僅靜脈吸毒的人群(IDU)HCV抗體的陽性率是99.25%,有靜脈吸毒行為的人群HCV抗體陽性率顯著高于無靜脈吸毒行為的人群(97.85%vs19.10%,P<0.05)。單純嫖客人群和單純暗娼人群HCV抗體的陽性率分別是36.89%和7.93%。(2)有357例HCV RNA擴增測序成功,其中CE2區(qū)334例、NS5B區(qū)293例,擴增測序成功率為71.2%,不同特征人群擴增測序的成功率無顯著差異。依據CE2和/或NS5B區(qū)確定HCV基因亞型,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3b(37.25%)、3a(26.05%)、6n(17.37%)、1b(10.36%)、6a(7.84%)和其他亞型(6k、6v和2a)。不同人群HCV基因亞型的分布有顯著差異,暗娼人群6a多于1b,且未檢出5個亞型(3b、3a、6n、1b、6a)以外的其他亞型。(3)HCV基因亞型的分布在20082011、20122014兩個時間段呈明顯變化,6n在各人群均呈下降趨勢、6a在暗娼和嫖客人群顯著上升、3a在吸毒人群中顯著升高而在嫖客和暗娼人群中下降、3b在嫖客人群中顯著升高,在其他人群中變化不大。(4)共確認30個傳播簇,成簇率為16.81%,絕大多數(93.33%)為僅有2條序列的傳播對。簇內人員為IDU嫖客與IDU暗娼的占75%、均為僅IDU人員的占25%、簇內人員同民族的居多(85.71%)、文化程度均偏低居多(66.67%)、含單身人士的居多(89.34%),不同HCV基因亞型成簇率具有顯著差異,由高到低依次是6a(37.04%)、3b(21.37%)、3a(17.02%)、6n(6.35%)、1b(5.41%),不同類型高危人群的成簇率未見顯著差異。(5)HCV傳播簇的數目和成簇率隨時間增加,但未見傳播簇隨時間而擴張,保持以2條序列的小簇為主。在同時獲得HIV和HCV序列的研究對象中,有6對2種病毒均成簇,可能為共同傳播。結論:(1)有靜脈吸毒行為的人群HCV抗體陽性率最高。獲得了性高危人群(暗娼和嫖客)HCV抗體陽性率的數據,明顯高于目前所知異性傳播HCV的水平,需要密切監(jiān)測和研究。(2)HCV的基因亞型復雜,毒株的種類和分布正在發(fā)生變化,3b毒株在嫖客人群中的增加最為顯著。(3)HCV的成簇率為16.81%,絕大多數為傳播對,簇內人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多數相近,基本信息未知的人顯示成簇率較高的趨勢,提示調查依從性較差的人可能具有多重危險因素,感染和傳播的危險較大。不同HCV基因亞型成簇率的差異,體現了不同毒株的流行和傳播特征,成簇率較高的更多在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群中傳播,成簇率低的可能主要通過偶發(fā)的針刺等事件傳播。(4)未見傳播簇隨時間而擴張,提示當地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員長期保持穩(wěn)定的關系,很少有新成員加入,HCV傳播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共用注射器吸毒的對子(2人)增加所導致的,預防控制的重點應該是減少新增吸毒人員。第三部分云南省紅河州高危人群與HIV共感染的HPgV-2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背景:HPgV-2是一個新的經皮傳播的血源性傳染性病毒,幾乎所有確診的HPgV-2病例都是與HCV雙重感染,但在無HCV感染的人群中也有低流行率。在云南省的特殊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狀況如何?是否HPgV-2影響HIV和HCV感染的進程?都需要深入研究。由于這個病毒多數是與HIV和/或HCV共感染,對其致病性尚無定論。方法:挑選HIV抗體確認陽性標本并整理背景信息,進行下列研究:(1)檢測HPgV-2抗體,采用自建的ELISA法檢測HPgV-2抗體,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抗體陽性率的差異。(2)提取純化血漿病毒RNA。(3)獲得HPgV-2基因片段并測序,采用逆轉錄巢式PCR擴增HPgV-2 NS3區(qū)長度為153bp的基因片段并測序,比較不同特征人群的HPgV-2 RNA陽性率。(4)高通量測序獲得HPgV-2的全長基因組。(5)整理HPgV-2基因序列,質量控制后,進行系統進化分析,確定HPgV-2與其他Pegivirus屬病毒的親緣關系,比較全長序列各基因片段的基因離散率。(6)HIV和HCV載量的檢測和比較:取全部HPgV-2 RNA陽性標本,挑選2倍數量HPgV-2 RNA陰性標本,兩組標本HIV和HCV RNA均陽性,采樣時間為同一年份、抗病毒治療情況和傳播途徑相同。分別檢測HIV和HCV載量。結果:(1)HIV-1感染者的HPgV-2抗體陽性率為25.29%,HIV抗體和HCV抗體均陽性者的HPgV-2抗體陽性率顯著高于HIV抗體陽性而HCV抗體陰性者(27.69%vs 20.83%,p<0.05)。HPgV-2與HIV-1共感染率呈隨時間升高的趨勢。HIV-1感染者的HPgV-2核酸陽性率為5.32%,HIV-1與HCV同時陽性者的HPgV-2核酸陽性率高于僅僅HIV-1陽性者(6.37%vs 3.35%,p<0.05)。(2)單純吸毒者、單純暗娼嫖客人群和混合行為組,HPgV-2抗體和核酸的陽性率分別為38.57%和6.09%、21.75%和3.57%、19.55%和6.77%,單純吸毒人群的陽性率顯著高于暗娼和嫖客人群(p值均<0.01)。(3)HPgV-2核酸陽性組和陰性組的HCV載量平均值分別為1.11E+06cp/ml和7.19E+05cp/ml、HIV載量的平均值分別為5.36E+04cp/ml和2.14E+05cp/ml,均無顯著性差異。(4)獲得了7條HPgV-2的全基因組序列,紅河的HPgV-2獨自成簇,奠基者效應顯著。鑒定出3個可能的傳播簇,1個簇可能為HPgV-2與HIV和HCV的共傳播。結論:(1)本研究特殊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中,HPgV-2的流行率較高,可能與研究對象既有IDU等經皮經血暴露的行為,還有頻繁的經性暴露行為有關。(2)HPgV-2感染最常發(fā)生于HCV陽性的人,常通過經皮經血途徑傳播,也可能存在經性傳播。(3)未發(fā)現HPgV-2感染對HIV和HCV的復制有影響。(4)HPgV-2基因序列較為保守,紅河的毒株在局部地區(qū)獨立傳播流行,與HIV和HCV的共感染比較罕見。靜脈吸毒與性亂行為交織的高危人群是新病毒產生和傳播的沃土,需要密切監(jiān)測和深入研究。

王芳[2](2017)在《2015年-2016年南昌地區(qū)無償獻血者ALT與其他血清學指標的關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眾所周知,谷氨酰丙氨酸轉移酶(ALT)是肝炎早期的一個敏感性指標,國際上最早提出將它作為肝炎檢測的替代實驗,運用于無償獻血者中,中國《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也將ALT納入為獻血者檢測指標之一。隨著核酸擴增技術(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的出現以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不斷更新,ALT在篩查肝炎方面的輔助作用弱化以及由它導致的居高不下的血液報廢率,各國開始質疑ALT這一檢測指標在無償獻血中的意義。目的:研究江西南昌地區(qū)無償獻血者ALT檢測指標同與其他血清學檢測指標的關聯性,進一步揭示ALT在無償獻血中的意義。通過現行的檢測模式對獻血者血樣進行篩查并分析,為今后無償獻血篩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分別以江西南昌地區(qū)血液中心2015年全年和2016年全年期間實驗室篩查的無償獻血者血樣58817和59348為研究對象,采用速率法進行ALT檢測,采用ELISA方法進行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檢測,對五個指標均合格的標本進行六樣本混樣核酸檢測,出現陽性者再行單混檢測。結果:1)2015年與2016年無償獻血者實驗室檢測,總不合格率為2.38%和2.18%,其中ALT不合格率為1.17%和0.90%,HBsAg不合格率為0.56%和0.54%,抗HCV不合格率為0.12%和0.20%,抗HIV不合格率為0.06%和0.09%,抗TP不合格率為0.38%和0.33%,NAT不合格率為0.09%和0.11%。2016年總不合格率和ALT不合格率比2015年明顯下降,P<0.05。2)將HBV DNA不合格標本2015年53例(0.09%),2016年68例(0.11%)按照HBsAg檢測后的OD值劃分為≤0.010,0.011-0.030,0.031-0.060,061-0.080四組,不合格構成比依次為2015年83%、5.7%、7.5%和3.8%;2016年77.9%、11.8%、7.4%和2.9%。表明HBV DNA陽性數不隨HBsAg OD值升高而增多。再將HBV DNA陽性HBsAg OD值處于0.010以下的標本,2015年44例,2016年53例,回顧分析ALT值,又分為0-12U/L、13-25U/L、26-38U/L、39-50U/L四組,不合格構成比2015年依次為20.5%、34.1%、34.1%、11.3%;2016年依次為24.5%、49.1%、17.0%、9.4%。結果顯示:HBsAgOD值處于0.010以下的HBV DNA陽性標本,不隨ALT值升高而增多;HBV DNA陽性標本的ALT值80-90%以上在正常范圍內。3)將HBV DNA不合格標本按Ct值分為32以下,32-36,37-41和41以上四組,不合格構成比為2015年7.5%、43.5%、41.5%和7.5%;2016年13.2%、51.5%、33.8%和1.5%。結果顯示:2015年和2016年HBV DNA對應不同區(qū)間分布趨勢相近,主要(85%以上)分布在Ct值32-41之間。4)將2015年與2016年獻血人群分為ALT合格人群和不合格人群,并與其血清學標記物不合格率比較,結果顯示:ALT合格人群和不合格人群之間與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NAT不合格率都無明顯差異,P>0.05;而2016年ALT合格人群抗HCV、抗HIV不合格率比2015年明顯上升,P<0.05;2015年和2016年肝炎標記物陽性組與肝炎標記物陰性組進行ALT不合格率比較,無明顯差異。結論:1)加強獻血前注意事項的宣傳工作可避免生理因素造成的ALT值升高,加強流動采血點的ALT初篩檢測,能明顯降低ALT復檢不合格率。2)ALT正常而血清學陰性的標本,仍有HBV DNA陽性的可能;回顧分析ALT值和HBsAg OD值,表明ALT在提示肝炎病毒感染方面的作用減弱,建議在此基礎上將ALT閾值上調。3)ALT合格人群可分別合并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不合格,或合并多項不合格;且2016年ALT合格人群的丙肝感染率和HIV感染率比2015年明顯增多。

張黎[3](2015)在《豬細環(huán)病毒2型間接ELISA和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輸血傳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又稱細環(huán)病毒(Torque teno virus)。豬細環(huán)病毒即豬源TTV病毒(Torque teno sus virus,TTSu V),屬于細環(huán)病毒科(Anelloviridae),壬型細環(huán)病毒屬(Iotatorquevirus)和Kappatorquevirus病毒屬。TTSu V由美國學者于1999年首次從豬群中發(fā)現,之后世界范圍內陸續(xù)有病例的報道。目前對于TTSuV的直接致病性和復制機理尚不清楚,只了解其與某些豬病發(fā)生可能存在某種協同作用。鑒于TTSu V在豬群中廣泛流行性及潛在威脅,本試驗針對TTSu V2建立了其相應的ELISA和LAMP檢測方法。1.TTSu V2 ORF1基因序列分析比對GenBank中TTSu V2 ORF1基因序列,設計一對特異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擴增獲得兩條TTSuV2 ORF1序列。測序結果顯示兩條序列均包含了整個TTSuV2ORF1區(qū)域,與TTV2Hn93株(JQ664305.1)同源性分別為97,2%和97.7%。運用MEGA6.0和DNAstar將獲得的兩條序列與GenBank中TTSuV2 ORF1基因序列進行遺傳進化和同源性分析。從遺傳進化關系來看,TTSu V2可分為四個分支,各分支間同源性在53.682.2%之間,我國范圍內存在四個分支,表明我國可能呈現TTSu V2多亞群的流行。2.TTSu V2 ORF1截短基因原核的表達在TTSu V2 ORF1基因序列分析基礎上,選擇兩端截短的ORF1基因作為靶序列進行PCR擴增,將擴增片段與表達載體pcoldⅠ連接,構建了重組表達質粒pcold-TTSu V2-ORF1,轉入BL21(DE3)感受態(tài)細胞后經0.5mM IPTG誘導24 h后表達了大小約為34 KD的帶有His標簽的重組蛋白,蛋白形式主要呈可溶性。Western Blot試驗顯示純化的蛋白反應原性良好,可作為下一步ELISA試驗抗原基礎。3.TTSu V2間接ELISA檢測方法的建立以純化的重組蛋白作為包被抗原,分別對血清稀釋度及反應時間、封閉液類型及封閉時間、酶標二抗(HRP標記的兔抗豬IgG)稀釋度及反應時間等梯度進行優(yōu)化建立了TTSu V2間接ELISA檢測方法。其中封閉條件為3%犢牛血清封閉2 h,血清稀釋度為1:400,反應為45 min,酶標二抗稀釋度為1:4000,反應為1 h。對陰性血清反應結果通過統計學計算得出陰陽性血清臨界值為0.182。特異性試驗說明該方法特異性強。批內批間重復性試驗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運用該方法對采自江西3家規(guī)?;i場的84份血清樣品進行檢測,陽性檢出率分別為72%(13/18)、57.5%(19/33)、36.3%(12/33)。本試驗建立的間接ELISA方法可運用于臨床上豬血清中TTSuV2抗體的檢測。4.TTSu V2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本試驗選取TTSu V2 UTR和ORF1前端區(qū)域為靶序列,利用生物軟件網站設計了兩對LAMP引物。對反應參數和反應條件摸索后,建立了TTSu V2 LAMP檢測方法。TTSu V2 LAMP方法最佳反應條件為64℃恒溫90 min,最低病毒檢出限為100 copies/?l,特異性良好,與相關豬源病毒不存在交叉反應。該LAMP檢測方法具有強特異性,高靈敏度等優(yōu)勢,有望成為快速檢測TTSu V2的主要手段之一。

施研進[4](2014)在《石河子及北屯地區(qū)豬TTV及PCV2的基因檢測及基因型分析》文中指出豬源輸血傳播病毒(Torque Teno virus,TTV)在世界大部分豬場都有較高的感染率。人源TTV感染人后,會發(fā)生重型肝炎等癥狀;圓環(huán)病毒2型(Circovirus type2,PCV2)是影響和誘發(fā)豬死亡和發(fā)病的重要病原之一。為了解石河子及北屯地區(qū)豬源TTV及PCV2的感染情況,并進一步研究豬源TTV與圓環(huán)病毒2型間是否存在協同影響的作用,本研究對在石河子地區(qū)及北屯地區(qū)豬源樣品進行了TTV和PCV2的基因檢測,并對流行毒株的基因型進行了分析。研究中采用康為世紀公司的血液基因組小量提取試劑盒,對石河子屠宰場隨機采集的206份豬抗凝血液、北屯地區(qū)屠宰場采集的72豬抗凝血液,及石河子周邊豬場采集的不同日齡仔豬抗凝血液50份、母豬的抗凝血液10份進行DNA提取。根據相關數據合成了三對引物,建立了用于檢測TTV1、TTV2及PCV2的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檢測方法,在此基礎上,對反應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建立了檢測TTV1和PCV2的雙重PCR檢測方法。利用本研究建立的PCR檢測方法,對采集樣品進行檢查,同時選取部分陽性樣品,對PCR產物采用瓊脂糖凝膠回收試劑盒進行回收純化,對純化的PCR產物進行TA克隆,經PCR鑒定后進行序列測定。主要結果如下:1、石河子和北屯地區(qū)豬TTV1感染率為41.4%(140/338);TTV2的感染率為21.3%(72/338);TTV1和TTV2混合感染率為8.9%(30/338);PCV2的感染率為4.3%(12/278)。2、在石河子地區(qū)檢測的8例PCV2陽性樣品中有5例為TTV1與PCV2混合感染,有1例為TTV2與PCV2混合感染,有1例為TTV1、TTV2與PCV2混合感染,一例為PCV2陽性。在石河子周邊養(yǎng)豬場采集5份外觀為PCV2發(fā)病豬,進行解剖,并進行PCR檢測,發(fā)現5份病豬全部為PCV2及TTV混合感染。3、選取部分陽性樣品進行序列測定,將分離株的基因序列與Genbank登錄的已知豬TTV1、TTV2、PCV2序列進行比對。結果顯示本研究獲得的TTV1序列與已報道序列的同源性為82.34%-95.59%;TTV2序列與已報道序列的同源性為83.75%-96.17%;所獲PCV2序列與PCV2a參照序列之間的同源性為86.4%-87.4%,與PCV2b參照序列之間的同源性為92.9%-96.4%,表明所獲PCV2序列為2b型。4、建立了檢測TTV1和PCV2的雙重PCR方法。采用雙重PCR方法檢測檢測臨床樣品與相應的TTV1PCR檢測結果和PCV2PCR檢測結果無明顯差異。

劉萍[5](2011)在《張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張家港市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現狀和流行特征;了解張家港市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種情況;評價乙肝疫苗納入兒童免疫策略后的效果,為分析目前乙肝、丙肝的防治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重點環(huán)節(jié),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1)抽樣方法: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抽取20個村(社區(qū)),選取各年齡組的常住人口作為調查對象。(2)調查方法:對每個調查對象按統一調查表進行詢問調查,同時采集靜脈血,離心,-20℃保存,檢測相關指標。(3)檢測方法:用酶聯免疫法檢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體和丙肝病毒抗體,采用上??迫A生物港城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ELISA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4)統計方法:所有資料讀卡器錄入,建立Excel2003建數據庫后,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分析。結果:(1)人口學特征:調查對象涉及到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yè)、婚姻危險因素等。其中1~19歲、20歲以上年齡構成比分別為16%和84%;男女性別比為1:1.21。(2)乙肝疫苗接種情況:張家港市人群平均乙肝疫苗接種率為39.59%;1~19歲人群組乙肝疫苗接種率(92.22%)明顯高于20歲以上人群組(29.53%)。(3)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標志血清流行病學特征:人群中HBsAg陽性率為5.15%(2622/50885),抗-HBs陽性率為52.69%(26810/50885),抗-HCV陽性率為0.31%(156/50885)。1~19歲人群組HBsAg陽性率明顯低于20歲以上人群組(P<0.01);人群中男性HBsAg陽性率高于女性,抗-HBs陽性率低于女性(P值均<0.01);抗-HCV陽性率男女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張家港市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后效果顯著,有效降低了人群HBsAg攜帶率,已經從高流行地區(qū)進入中流行地區(qū)HBsAg陽性率<8%);其中1992年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以后出生的19歲以下人群HBsAg陽性率發(fā)生顯著下降,5歲以下人群下降幅度更加明顯,實現WHO西太區(qū)制定的5歲以下人群HBsAg陽性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標;而20歲以上人群HBsAg陽性率變化不明顯;說明實施大規(guī)模乙肝疫苗接種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提示今后在重點做好計劃免疫人群乙肝疫苗接種的同時,還應提高成人乙肝疫苗免疫接種。穿刺、輸血、獻血是乙肝感染的危險因素;血液透析、手術、使用血制品、輸血是HCV感染的危險因素,應加強醫(yī)院醫(yī)療器械的消毒、血液、血制品的管理。抗-HCV陽性率低于我國一般人群以及我省人群水平,說明我市在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同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也得到了加強,但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極易慢性化,危害嚴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人群防治意識。

唐任光,謝麗玲,黃慶,凌彩霞,李榮顏,農珺,滕建昆[6](2009)在《孕產婦及新生兒輸血傳播病毒的感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輸血傳播病毒(TTV)是一種新型病毒,因其結構與B19病毒相似,推測其可能影響胚胎發(fā)育,造成流產或新生兒異常。國內學者研究發(fā)現,在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著TTV感染,包括健康人群、獻血員、靜脈毒癮者、各型肝炎患者、血液透析者等。少見孕產婦TTV感染及母嬰傳播的報道,但經哺

徐嚴[7](2007)在《吉林省186例戊型肝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文中進行了進一步梳理目的為了了解長春地區(qū)急性散發(fā)性戊型肝炎感染的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征方法收集長春市中日聯誼醫(yī)院和長春市傳染病院急性戊型肝炎186例,其中男性141例,女性45例,年齡3~89歲,平均年齡47.58±17.48歲。診斷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應用酶聯免疫法(ELISA)檢測抗- HAVIgM、HBsAg、抗-HBcIgM、抗-HCV、抗-HEV和抗-HGV。結果在4650名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共186例,占4.0%。與我國其他16個地區(qū)戊型肝炎占同期病毒性肝炎的比例比較,位于中游水平。186例患者中男性141人,女性45人,男女之比3.13∶1。發(fā)病年齡最小者為3歲,最大者為89歲。發(fā)病高峰年齡在35~55歲之間,共92例,占全部病例49.46%。戊型肝炎發(fā)病率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尤以青壯年為主;發(fā)病季節(jié)性不明顯,四季發(fā)病人數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以居住于農村者多見(62.37 %)。186例急性散發(fā)性戊型肝炎患者以急性黃疸型最多見,為150例;其他依次為淤膽型,急性無黃疸型及重型。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異常,重型戊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改變最為明顯,其次為急性黃疸型。而淤膽型多見于老年患者。186例患者中175例表現為黃疸,占94%,總膽紅素平均為149.58±99.31umol/L,直接膽紅素平均為97.99±72.87umol/L,AL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為662.40±200.71U/L。老年患者TBIL與DBIL值明顯增高,與其他兩組患者比較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而其他酶學改變無明顯差異。186例病例中,單純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66例,占89.25%。20例為混合或重疊感染,其中重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最多,為17例;重疊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例;重疊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例。重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TBIL均值及DBIL均值均較單純戊型肝炎患者高,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 ALT值較單純戊型肝炎患者低,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同時對96例正常體檢者進行了抗-HEVIgG的檢測,陽性率為8%。結論本地區(qū)戊型肝炎占同期肝炎患者的4.0%,與我國其他16個地區(qū)戊型肝炎占同期病毒性肝炎的比例比較位于中游水平。戊型肝炎好發(fā)于青壯年,老年人次之,兒童少見;四季均有散在發(fā)生,無明顯季節(jié)性,居住于農村者多見。戊型肝炎以急性黃疸型最為常見,其次為淤膽型,且多發(fā)生于老年患者。重型多發(fā)生于與其他病毒性肝炎重疊感染的患者。本病可與其他病毒性肝炎重疊感染,尤其是易與乙型病毒性肝炎發(fā)生重疊感染,且多發(fā)生重癥肝炎,加重患者病情。部分健康人體內存在抗-HEVIgG陽性,提示存在隱性感染。

趙景頗,趙艷陽,韓碩,姚利,胡文玉[8](2006)在《輸血傳播病毒在母嬰間傳播的方式及傳播率》文中認為

譚奕洲,李穗芬,唐漾波,劉麗兒[9](2005)在《PCR法檢測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輸血傳播病毒及臨床意義》文中認為目的:探討輸血傳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的實驗室診斷及臨床特點。方法:用半巢式聚合酶鏈反應方法檢測50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結果:50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有11例檢出TTV-DNA。TTV感染者病程有輕有重,表現為急性無黃疸性肝炎、急性黃疸性肝炎及輕度慢性肝炎。結論: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TTV的感染,并可能是致病原因。臨床表現為急性或輕度慢性肝炎,組織學上可見肝細胞變性、壞死和肝組織淋巴細胞浸潤、纖維增生、匯管區(qū)炎癥。TTV除血傳播外,可能存在其他的傳播方式。

熊英,周小鳳,謝昀[10](2002)在《江西省215例獻血員庚型肝炎抗體檢測結果分析》文中研究說明

二、江西省部分輸血員庚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論文開題報告)

(1)論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處內容要求:

首先簡單簡介論文所研究問題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簡單明了地指出論文所要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并提出你的論文準備的觀點或解決方法。

寫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簡64位RISC處理器存儲管理單元結構并詳細分析其設計過程。在該MMU結構中,TLB采用叁個分離的TLB,TLB采用基于內容查找的相聯存儲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為64KB和細粒度為4KB兩種頁面大小,采用多級分層頁表結構映射地址空間,并詳細論述了四級頁表轉換過程,TLB結構組織等。該MMU結構將作為該處理器存儲系統實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

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fā)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

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

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這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從某一功能出發(fā)研究多個方面的影響。

模擬法: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與原型相似的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某種特性的一種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部分輸血員庚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論文提綱范文)

(1)云南紅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縮略語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紅河州高危人群HI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1 背景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實驗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結果
        3.1 研究對象及其基本情況
        3.2 HIV-1 pol區(qū)擴增測序基本情況
        3.3 HIV-1 基因亞型及其在不同人群和時間的分布
        3.4 基于全長基因組的2株新型重組毒株和4株G亞型病毒的鑒定
        3.5 新型重組毒株(URFs)的鑒定及人群特征
        3.6 HIV-1 傳播簇分析
        3.7 與云南其他地區(qū)毒株流行的關系
        3.8 主要HIV-1 毒株的流行動力學分析
        3.9 耐藥毒株流行情況
    4 討論
第二部分 云南省紅河州高危人群與HIV共感染的HCV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實驗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結果
        3.1 HCV共感染的情況
        3.2 HCV CE2/NS5B區(qū)擴增測序結果
        3.3 HCV的基因亞型及其構成
        3.4 HCV的成簇分析
        3.5 不同時間段的成簇分析
        3.6 HIV與 HCV的共傳播
        3.7 HCV的流行動力學析
    4 討論
第三部分 云南省紅河州高危人群與HIV共感染的HPg V-2 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1 背景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實驗材料
        2.3 研究方法
    3 結果
        3.1 HPgV-2抗體與核酸檢測結果
        3.2 HPgV-2陽性人員的流行病學特征
        3.3 HPgV-2與HCV的共感染情況
        3.4 HPgV-2抗體陽性者中HPgV-2 RNA陽性的比例
        3.5 單獨HPgV-2 RNA陽性率
        3.6 HPgV-2的基因變異和遺傳特征
        3.7 HPgV-2的致病特征分析
        3.8 HPgV-2的成簇分析
    4 討論
參考文獻
作者在學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
主要簡歷
致謝

(2)2015年-2016年南昌地區(qū)無償獻血者ALT與其他血清學指標的關聯性研究(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對象
        2.1.2 標本要求和處理
        2.1.3 實驗儀器
        2.1.4 實驗試劑
    2.2 方法
        2.2.1 速率法檢測ALT
        2.2.2 酶聯免疫法(ELISA)檢測HBsAg、抗-HCV、抗-HIV、抗-TP
        2.2.3 實時熒光PCR檢測HBV DNA /HCV RNA/HIV/RNA
        2.2.4 統計學處理
第3章 結果
    3.1 2015年與2016年獻血者復檢統計結果比較
    3.2 2015年和2016年單項不合格統計結果比較
        3.2.1 2015年與2016年HBV DNA同HBsAg OD值關聯性
        3.2.2 OD值≤0.010的HBV DNA陽性標本與ALT值關聯性
        3.2.3 HBV DNA陽性與Ct值分布的關聯性
        3.2.4 ALT值高低同HBV DNA陽性的關聯性
    3.3 2015年與2016年多項不合格統計結果
        3.3.1 2015年與2016年ALT合格與不合格人群的血清學結果比較
        3.3.2 2015年與2016年血清學肝炎標記物陽性組和陰性組ALT異常率比較
        3.3.3 2015年和2016年獻血者中多項血清學不合格結果比較
第4章 討論
    4.1 ALT與無償獻血
    4.2 肝炎的流行性與無償獻血
    4.3 艾滋病和梅毒流行性與無償獻血
    4.4 病毒核酸檢測與無償獻血
    4.5 本文的各項指標結果分析
第5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綜述
    參考文獻

(3)豬細環(huán)病毒2型間接ELISA和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第一章 豬細環(huán)病毒研究進展
    1.1 病原學
        1.1.1 形態(tài)結構和理化性質
        1.1.2 培養(yǎng)特性
        1.1.3 TTSuV的分型
        1.1.4 TTSu V基因組結構特征
    1.2 TTSuV的流行病學
        1.2.1 國內流行情況
        1.2.2 國外流行情況
        1.2.3 傳播方式
        1.2.4 致病性
    1.3 TTSuV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1.3.1 TTSu V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1.3.2 血清學診斷方法
        1.3.3 病理組織學診斷
        1.3.4 動物模型的建立
        1.3.5 免疫電鏡技術
    1.4 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簡介
    2.1 LAMP反應原理
    2.2 LAMP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2.2.1 靶序列的選擇
        2.2.2 引物設計
        2.2.3 反應體系和程序
        2.2.4 注意事項
    2.3 RT-LAMP
    2.4 反應產物的檢測
    2.5 反應特點
    2.6 不足之處
    2.7 技術運用
    2.8 未來展望
第三章 豬細環(huán)病毒2型ORF1基因序列分析
    3.1 材料
        3.1.1 臨床樣品和載體
        3.1.2 主要生化試劑
        3.1.3 主要儀器
        3.1.4 常用試劑、培養(yǎng)基的配制
    3.2 方法
        3.2.1 DNA的提取
        3.2.2 引物設計
        3.2.3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
        3.2.4 目的產物膠回收
        3.2.5 目的基因T-A克隆
        3.2.6 連接產物的轉化
        3.2.7 菌液PCR鑒定與序列測定
        3.2.8 TTSu 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
        3.2.9 TTSu V2 ORF1編碼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預測
    3.3 結果
        3.3.1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
        3.3.2 重組克隆質粒PCR鑒定與測序結果
        3.3.3 TTSu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
        3.3.4 TTSu V2-ORF1編碼蛋白質結構和功能分析
    3.4 討論
第四章 TTSuV2 ORF1截短基因的原核表達
    4.1 材料
        4.1.1 陽性質粒、血清、載體和感受態(tài)細胞
        4.1.2 主要生化試劑
        4.1.3 主要儀器
        4.1.4 瓊脂糖凝膠電泳試劑配制
        4.1.5 SDS-PAGE試劑配制
        4.1.6 蛋白純化試劑的配制
        4.1.7 Western blot試劑配制
    4.2 方法
        4.2.1 引物設計
        4.2.2 TTSu V2截短基因的克隆
        4.2.3 目的產物膠回收
        4.2.4 目的基因T-A克隆
        4.2.5 連接產物的轉化
        4.2.6 重組克隆菌的PCR鑒定
        4.2.7 重組克隆質粒的雙酶切鑒定
        4.2.8 重組表達質粒pcold-TTSuV2-ORF1的構建
        4.2.9 重組蛋白的誘導表達
        4.2.10 重組蛋白的純化
        4.2.11 重組蛋白濃度的測定
        4.2.12 重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4.3 結果
        4.3.1 目的基因的擴增
        4.3.2 重組克隆質粒p MD-TTSu V2的鑒定
        4.3.3 重組表達質粒pcold-TTSuV2-ORF1的構建
        4.3.4 重組表達質粒pcold-TTSuV2-ORF1的鑒定
        4.3.5 重組蛋白的表達
        4.3.6 純化蛋白的濃度測定
        4.3.7 Western blot鑒定
    4.4 討論
第五章 豬細環(huán)病毒2型間接ELISA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試驗設備
        5.1.2 主要生化試劑
        5.1.3 主要試劑的配制
    5.2 方法
        5.2.1 間接ELISA操作步驟
        5.2.2 抗原包被濃度和血清稀釋度的確定
        5.2.3 封閉液的確定
        5.2.4 封閉時間的確定
        5.2.5 血清反應時間的確定
        5.2.6 酶標二抗稀釋度的確定
        5.2.7 酶標二抗反應時間的確定
        5.2.8 底物顯色時間的確定
        5.2.9 陰、陽性血清臨界值的確定
        5.2.10 特異性試驗
        5.2.11 重復性試驗
        5.2.12 臨床樣品的檢測
    5.3 結果
        5.3.1 抗原包被濃度及血清稀釋倍數的確定
        5.3.2 封閉液的確定
        5.3.3 封閉時間的確定
        5.3.4 血清反應時間的確定
        5.3.5 酶標二抗稀釋度的確定
        5.3.6 酶標二抗反應時間的確定
        5.3.7 顯色時間的確定
        5.3.8 間接ELISA陰、陽性血清臨界值的確定
        5.3.9 特異性試驗
        5.3.10 重復性試驗
        5.3.11 臨床樣品的檢測
    5.4 討論
第六章 豬細環(huán)病毒2型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
    6.1 材料
        6.1.1 病毒樣品和臨床病料
        6.1.2 主要生化試劑
        6.1.3 主要儀器
    6.2 方法
        6.2.1 DNA的提取
        6.2.2 引物與合成
        6.2.3 病毒標準陽性質粒的制備
        6.2.4 TTSuV2 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
        6.2.5 LAMP敏感性試驗
        6.2.6 LAMP特異性試驗
        6.2.7 LAMP可視化試驗
        6.2.8 重復性試驗
        6.2.9 對臨床樣品的檢測
    6.3 結果
        6.3.1 標準陽性質粒的制備
        6.3.2 反應體系優(yōu)化
        6.3.3 LAMP反應體系
        6.3.4 反應條件優(yōu)化
        6.3.5 敏感性試驗
        6.3.6 特異性試驗
        6.3.7 LAMP反應可視化結果的判定
        6.3.8 LAMP重復性試驗
        6.3.9 臨床采集樣品的檢測
    6.4 討論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作者簡歷

(4)石河子及北屯地區(qū)豬TTV及PCV2的基因檢測及基因型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語字母縮寫和中英文全稱對照表
前言
文獻綜述
    1 TTV 研究進展
        1.1 TTV 的分類及病原特點
        1.1.2 TTV 的病原特點
        1.2 TTV 的檢測方法
        1.2.1 TTV 的 PCR 檢測
        1.2.2 TTV 的基因分型
        1.2.3 TTV 的原位雜交檢測法
        1.3 TTV 致病性
        1.4 TTV 傳播途徑
        1.5 TTV 流行情況研究
        1.6 TTV 病毒的治療
    2 豬圓環(huán)病毒 2 型
        2.1 豬圓環(huán)病毒 2 型分類及病原特點
        2.1.1 豬圓環(huán)病毒 2 型分類
        2.1.2 豬圓環(huán)病毒 2 型病原特點
        2.2 PCV2 檢測技術
        2.2.1 PCV2 的 PCR 檢測
        2.2.2 PCV2 的原位雜交技術
        2.2.3 PCV2 的 ELISA 檢測
        2.3 PCV2 的致病性
        2.4 豬圓環(huán)病毒病的臨床表現
        2.5 PCV2 傳播途徑
        2.6 PCV2 流行情況
        2.7 PCV2 防治方法
    3 TTV 與 PCV2 混合感染研究
第一章 石河子及北屯地區(qū) TTV 的 PCR 檢測及不同日齡 TTV 的感染情況對比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液樣品
        1.1.2 主要儀器設備
        1.1.3 主要試劑
        1.2 主要方法
        1.2.1 引物設計
        1.2.2 總 DNA 提取
        1.2.3 PCR 擴增
        1.2.4 PCR 產物鑒定
        1.2.5 回收純化 DNA 片段
        1.2.6 連接反應
        1.2.7 感受態(tài)細胞制備
        1.2.8 連接產物的轉化
        1.2.9 序列測定分析
    2 結果
        2.1 PCR 檢測結果
        2.2 陽性克隆 PCR 檢測結果
        2.3 序列分析結果
        2.4 不同日齡仔豬及母豬感染率調查
    3 分析與討論
第二章 石河子及北屯地區(qū) PCV2 型 PCR 檢測及基因型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樣品采集
        1.1.2 主要試劑
        1.1.3 主要儀器設備
        1.2 主要方法
        1.2.1 引物設計
        1.2.2 總 DNA 提取
        1.2.3 PCR 擴增
        1.2.4 PCR 產物鑒定
        1.2.5 回收純化 DNA 片段
        1.2.6 連接反應
        1.2.7 連接產物的轉化
        1.2.9 序列測定
        1.2.10 臨床剖檢
    2 結果
        2.1 PCR 檢測結果
        2.2 測序結果
        2.3 同源性分析結果
        2.4 進化樹分析結果
        2.5 臨床剖檢豬場中發(fā)現的突然死亡的仔豬
    3 討論與結論
第三章 TTV1 與 PCV2 雙重 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液樣品
        1.1.2 實驗室使用器材
        1.1.3 主要試劑
        1.2 主要方法
        1.2.1 引物設計
        1.2.2 總 DNA 提取
        1.2.3 PCR 擴增
        1.2.4 雙重 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
        1.2.5 PCR 產物鑒定
        1.2.6 回收純化 DNA 片段
        1.2.7 感受態(tài)細胞制備
        1.2.8 連接反應
        1.2.9 連接產物的轉化
        1.2.10 序列測定
        1.2.11 敏感性試驗
    2 結果
        2.1 PCR 檢測結果
        2.1.2 雙重 PCR 反應條件的優(yōu)化結果
        2.1.3 雙重 PCR 的靈敏度試驗
        2.1.4 雙重 PCR 的重復性試驗
        2.1.5 臨床應用
    3 討論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作者簡介

(5)張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論文提綱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對象和方法
三、結果
四、討論
五、結論
六、參考文獻
七、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八、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九、致謝

(6)孕產婦及新生兒輸血傳播病毒的感染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資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7)吉林省186例戊型肝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論文提綱范文)

提要
引言
資料與方法
    一、 病例選擇
    二、 抗不同肝炎病毒抗體檢測
    三、 統計學方法
結果
    一、 戊型肝炎占同期病毒性肝炎的比例
    二、戊型肝炎與其他病毒性肝炎重疊感染狀況調查
    三、186例戊型肝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
    四、戊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異常特征
    五、186例戊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轉歸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綜述
致謝
導師簡介
作者簡介

(9)PCR法檢測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輸血傳播病毒及臨床意義(論文提綱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檢測方法
    1.3 組織學觀察
    1.4 引物設計
    1.5 TTV-DNA提取
    1.6 PCR反應
    1.7 PCR產物分析
2 結果
    2.1 PCR產物電泳結果
    2.2 TTV-DNA檢測結果
    2.3 組織學特征
    2.4 其余實驗室指標
3 討論

四、江西省部分輸血員庚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論文參考文獻)

  • [1]云南紅河州高危人群HIV及其共感染的HCV/HPgV-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 李天一. 軍事科學院, 2019(09)
  • [2]2015年-2016年南昌地區(qū)無償獻血者ALT與其他血清學指標的關聯性研究[D]. 王芳. 南昌大學, 2017(04)
  • [3]豬細環(huán)病毒2型間接ELISA和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D]. 張黎. 江西農業(yè)大學, 2015(06)
  • [4]石河子及北屯地區(qū)豬TTV及PCV2的基因檢測及基因型分析[D]. 施研進. 石河子大學, 2014(03)
  • [5]張家港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D]. 劉萍. 蘇州大學, 2011(06)
  • [6]孕產婦及新生兒輸血傳播病毒的感染分析[J]. 唐任光,謝麗玲,黃慶,凌彩霞,李榮顏,農珺,滕建昆.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9(04)
  • [7]吉林省186例戊型肝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D]. 徐嚴. 吉林大學, 2007(02)
  • [8]輸血傳播病毒在母嬰間傳播的方式及傳播率[J]. 趙景頗,趙艷陽,韓碩,姚利,胡文玉. 臨床薈萃, 2006(16)
  • [9]PCR法檢測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輸血傳播病毒及臨床意義[J]. 譚奕洲,李穗芬,唐漾波,劉麗兒. 實用醫(yī)技雜志, 2005(12)
  • [10]江西省215例獻血員庚型肝炎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 熊英,周小鳳,謝昀. 江西醫(yī)學檢驗, 2002(06)

標簽:;  ;  ;  ;  ;  

江西省部分輸血人員丙型肝炎感染情況調查
下載Doc文檔

猜你喜歡